是甚麼讓人「正常」或「不正常」?

人類的身上存在三種力量,通常這三種力量會互相制衡:我們的心靈﹝也就是良知﹞,自我意識與身體本能。我們的良知會傾全力去做對的事情,我們的自我意識﹝或者可以說是我們的淺層良知﹞,會讓我們去做至少看起來像對的事情,而我們的身體本能則會想要逃離這一切。

身體本能會讓我們去做一些,令人感到輕鬆或舒服的事情。暴飲暴食或賴床,就是我們順從本能的例子。當我們受到本能驅使的時候,不會考慮事情的對與錯,只會單純跟著感覺走罷了。

而把嘲笑別人當成是樂子,或是買下超過經濟能力負荷範圍的酷炫新車,則可能跟自我意識有關。當我們受到自我意識驅使的時候,會做一些自認能夠投射出理想形象的事情。就本質上來說,做的這件事情也許不見得是件好事,但是做了以後,往往可以讓我們感覺像是做了好事。

良知則是無論在什麼情況,或是何等情緒下,我們都會選擇做正確的事。

簡單來說,身體本能追求的是做起來感覺舒服的事,自我意識是做那些看起來像是對的事,而良知則是讓我們做真正正確的事。早上鬧鐘響的時候,這些力量就會開始交戰。如果我們按下貪睡響鈴,你猜猜是哪個力量贏得第一回合勝利呢?

隨著慾望去做一切我們想做的事,其實不是真正的自由。自由的真諦是:我們可以不顧一時的感覺和慾望,堅持去做打從心底想做的事。

假設你正在執行減肥計畫,此時忽然想吃巧克力。經過一番努力後,最後你還是屈服於誘惑。這代表你是自由的嗎?你覺得想吃,然後你也真的吃了。這是自由,還是屈服?事後的感覺是怎樣的呢?如果你成功抵抗誘惑,你對自己又會有什麼樣的看法?

當我們成功克服慾望的時候,所執行的正是自制力。當我們選擇對自己負責,也真正的做到時,我們就會因此自負。因此,自負與自制是相互交錯的一體兩面。當我們失去自制力,屈服於一時的滿足,或者活著只是為了營造和保護某種自我形象時,那麼最終剩下的可能只是糟糕的感受。

上述這些類型的人,會經常對生活中的小失敗感到憤怒及挫折,還會像隻寄生蟲一樣,不放過任何汲取「養分」的機會,無論是讚美、掌控力、權力甚至是恐懼感,他都會不停的吸收,不錯過任何可以讓人注意他的機會。他的目光鎖定在他所欠缺,或所需要的事物上,以尋求完整;他會不斷地找尋,因為永遠無法獲得滿足------他總是差快樂那麼一個腳步的距離。

這樣一個完全以自我考量為中心的人,他的心已被慾望俘虜,而他的思緒則被一時的衝度和慾望,不斷地翻騰和來回拉扯。在他獨處時,為了抵抗來自下意識那令人痛苦的聲音:「我一點都不喜歡我自己!」他會做任何可以讓他稍微感到舒緩的事情。

這是個不斷向下發展的螺旋循環。因為當一個人不喜歡自己的時候,他會去尋找一個暫時的、空洞的避難所,想要從中得到即刻的滿足。他會屈服於慾望,而舞法克制慾望。

當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時候,除了不去做對自己有正面意義的事,還會以娛樂為偽裝,進而懲罰自己:暴飲暴食、酗酒、濫用毒品,還有不停用小事情來分散注意力,以免自己不斷檢視現在的生活。我們以為這是愛自己,但事實上卻反而失去自我。

你是否曾經跟一個你所討厭的人,開心地聊過天呢?你是否曾和惹怒你的人,相處一個小時或一整天的時間,期間又不得不對他順從、畢恭畢敬呢?這是很痛苦的經驗吧!再想想,如果你必須跟這個討厭鬼住在一起,而這傢伙其實就是你自己,你會有什麼感覺?無論你做什麼事來分散對自己的注意力,不管是在情感上或是體力上,你都會消耗殆盡。



這種只有自我的人,並不會喜歡他變成的樣子,因此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變得很。這就像是在替你厭惡的老闆工作一樣,即使只是最小的任務,也都成為挫敗與焦慮的來源。對一個予取予求、沒有自制力又傲慢的人,你會想替他認真工作或是付出嗎?更別說你會愛上這樣的一個傢伙了。為了要躲避他,不跟他面對面,你會試盡各種方式來讓他安靜,或是分散他的注意力;你會讓他去做沒意義的事情,沉淪在無限的娛樂循環,或甚至用酒精來麻痺他。

當一個人對自我沒有正面評價,他是無法愛自己的。為了填補這樣的情感空洞,他轉向這個世界尋求認可。這是所有負面情緒的來源,也是人際間齟齬的源頭。這個人必須藉由別人給予的敬重,來滿足他對認同與獲得接納的渴求。如果他從周遭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敬重,他也會因此敬重自己,將別人的賞識與讚美轉化為對自己的愛。他的自我價值完全來自於別人的評價。他對於情緒的感受會因此變得很強烈,別人不經意的一個眼光或評價,都會對他造成極大的影響。

靠著他人的評價生活,是一種錯亂且忙碌的生活方式,必須不停地尋求他人的注意與認可。當我們的所作所為,都只是為了獲得他人的注意與認可時,我們將感到疲乏。

舉例來說,當我們為了取悅他人而打扮自己,或為了贏得認可而做了某個決定,我們的情感此時就處於一種依賴狀態。當我們變得更依賴之後,情感就會更加脆弱,更加以自我為中心。因此,我們會變得神經質、焦躁,甚至憂鬱。試想:當我們的自我價值需由他人賦予的時候,這個世界就可以恣意擺弄我們;我們會因為一句好聽的話就開心,因為一個否定的眼神就傷心。但同時也請了解,不管怎樣,我們總是不會感到滿足的。

如同先前所言,我們是夠過扭曲的鏡片來看這個世界,所以真實世界的樣貌,無法不經扭曲而呈現在我們眼前──即便可以,我們也沒有能力留存這種事實。

想像一下你在替一個沒有底的杯子倒水。當你倒水的時候,杯子感覺上看起來像是滿的。只要你不停地往他的水杯中倒水,這個依賴你的人就會感到滿足。可是一旦你停下來(停止注意他、佩服他、崇拜他),他就會馬上感到「口渴」,回到原本「口乾舌燥」的狀態。無論你給他多少,他永遠無法滿足。對他不斷地投入,只會造成一種假象,帶來短暫的滿足感,他會獲得暫時的紓解,但卻無法真正感到完全的滿足。他饑渴得想從他人身上得到愛、認同與敬重,但卻沒有紮實的器皿可以承接;一切的付出,都只是這頭進,那頭出。



~~~作者:大衛.李柏曼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ndytravel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